楹联,也叫楹贴对联对子,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使中华文化特有的艺术形式,构成一种整齐美与对称美。春节时家家贴春联,成为一种民族风俗。对联种类繁多,有贺联、喜联、挽联、寿联等等。一幅好的对联除了做到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对应、天津翻译公司结构相同或相似外,还应力争内容凝练集中、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包含了许多文化信息,意义深刻,让人回味无穷。对联这种既有广泛使用价值,又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至今仍焕发着青春,受到人民群众喜爱,也将有永久的生命力。由于对联是我国独有的文学艺术形式,翻译对联困难不小。如何翻译对联,把这种具有独特形式的文学艺术介绍给其他国家的人们,满足跨文化交流的需要,是值得翻译工作者研究的问题。
对联的特点
对联的特点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对联的特点具体如下:
一、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 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
例如: 云带钟声穿树去
平仄平平平仄仄
月移塔影过江来
仄平仄仄仄平平
三、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四、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过这样一幅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英汉的对比分析
汉语属于一种形象的、隐喻型语言。汉语的理据性表现在“字”这个层次上,不仅在语法上处于承上启下的枢纽位置,而且是字法与句法的交接点。在“字”中可寻求汉语的结构规则。因为汉语各个平面研究都离不开它。它形、音、义三位一体,是自足的编码单位,可以直接进入理据性的编码。这就是汉字表意文字的特点。汉语中的“词”与“词素”的地位无法等同于英语中的Word。Word 是英语研究的本位,是英语民族认识世界的天然单位。词是语言各个层面研究所少不了的。它在语法上是呈上启下的作用,是词法与句法的集合处。每个汉字作为一个意义单位,都有与其他字组合的多种组合的多种可能。
从英汉词义结构模式的比较也能看出两种语言的巨大差异。词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汇在结构上可以完全不同。
对联的翻译
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加深,我国楹联文化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一部分,也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接受洗礼。对联文学是一门综合性学问。研学对联,不仅要了解平仄对仗等对联常识,还要了解古典诗词知识、诗词理论、文学理论、美学知识及其他百科知识,需要努力用功,刻苦钻研,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百折不回,方能有所成就,甚至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翻译对联就是打开中华对联的门窗,让外国人了解对联文学艺术,品尝这一国学瑰宝,了解汉语汉字的特点,了解对联文学艺术的特质,以弘扬中华对联文化。
对联的形式和内容密不可分,形式是内容的外在体现,内容只有借助形式才能存在。在汉语语境里,古典对联的格律形式遵循着严格的规定,“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此联中字数、词类、声调、内容都十分对称。翻译时不妨以意为先。译者要做的,正是在准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尽力在译语中找到再现原作思想和风格的词语句型和表达方式。
译联1)Accurate techno from diligence off by frolic, Well done from scheme badly for random.
译联2)Mastery of work comes from diligent application, but it can be retreated by frivolities; a deed is accomplished through taking thoughts, but it can be ruined by carelessness.
两对译联均以意为先,表达出原联内容,以实现最高程度的文化交流为标尺,但对联翻译同样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过程,是译者对翻译过程中种种对立因素和关系的审美把握。两对译联的审美把握程度有较大差异。译联1)注意到了词性对称的特点,但也没有做到完全对称,下联的 Well done 是副词修饰动词,它与上联形容词加名词的 Accurate techno无法对称,这是此联的抗译性所致。虽然上下句都是七个单词,达到了对联字数相等的要求,但并没保留原文的精神和风姿,不够押韵,也不符合音节数上的要求。译联2)还不如译联1),因为语言精练都没能做到,随意性很大。
对联翻译既是文化传递的过程也是文化缺损的过程,以语用等效来解决文化缺损和文化意象问题恰当好处。例如: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译联1):The sounds of wind, of rain, and of reading aloud all fall upon my ears;
The affairs of the state, of the family, and of the world are all myconcerns.
译联2):Wind sounds, rain sound, reading sound, sounds pleasing to the ears;
Things to do at home, things to do of the country, things to do in the world, things I care about.
此联为明末顾宪成为无锡东林书院题写的一幅楹联。顾在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夹击时弊。这幅对联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上联的“风声、雨声”为双关语,既指自然界的风雨,又指政治上的风雨;下联则反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提倡学习联系实际,“事事关心”的政治抱负。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度。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两幅译联均保留了原联的文化意象,读者可以根据原联创作时的语境进行智力推理得出撰联者的隐含意图,但译联2)太拘泥于字面意义,显得过于冗长。译联1)对词法、句法和音韵作了全盘考虑,除了传达撰联者的交际意图,形式上保持与原联的统一。
再如: 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
Justice and injustice are always incompatible as ice and hot coal;
Now is the time to judge who is laudable and who is condemnable. (陈刚译)
上面这副对联是题写于岳飞墓的对联。对联讲正义与邪恶犹如水火一样不相容。别人对岳飞的诋毁或赞誉,是真是伪,如今人们已做出清楚判断。上联用了明喻,“正”指岳飞,“邪”指陷害岳飞的秦桧之流,“正邪”是明喻的本体。“同”是喻词,“冰炭”是喻体。把“正邪”和“冰炭”相比,是说正义与邪恶犹如冰和炭一样不相容。诺德认为,译者翻译时目的语文本的意图应和原作者的意图相协调。此联的意图是用明喻颂扬岳飞,谴责诬陷岳飞的奸臣。译者用“as”作比喻词,保留了原文的本体和喻体“正邪”和“冰炭”,译为“justice and injustice”和“ice and hot coal”。译者通过英语明喻的形象描述,传达出和原文相同的思想内容,使目的语读者拥有和源语读者相同的阅读感受,译文的意图和原文的意图相协调。
结论
社会文化学认为,一种语言文学形式,越是被广泛地应用,就越应该被社会所重视。我们倡导对联的研究与翻译,就是希望人们重视对联文化,继承和发展对联文学;就是希望在当今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化网络化新时代,让更多人(包括英语读者)能够了解和鉴赏对联这一古老的中华文学形式,传承属对语文学习的优良传统,大胆进行对联创作,活跃对联创制局面,光大中华对联文学文化。
对联研究与翻译任重而道远。一分耕耘,必有一分收获,值得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