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学英语的年轻人问:“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反问了他一句,请他自己先考虑一下。他说:“这句话我能翻,但是翻出来又觉得不通:一个男人的父亲怎倒反而是个孩子呢?”我又问他査了词典没有,他说没有。我建议他不妨査査再说。他査了不大会儿就査到了:
The 〜is father of (或 to) the man.
〔谚〕三岁定到老。
当然,词典里的上述译文并没有把原意译错(似乎汉语中还有旁的说法,如:“三岁看到老”、“三岁知八十”……)——尽管要逐字地对号是一个也人不了座的。
这个例子虽简单,却很能说明翻译的真谛:理解原文,必先理解原文的语言;但更要理解体现于原文语言手段之中的精神实质,否则,便貌合神离、似是而非。
说到这里,不禁联想到日本筑波大学的一位教授,去年在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字,谈到一句英语谚语 “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own child”这句话在日本一部相当谨严的英和谚语词典中被译作这样的意思了:“了解自己孩子的才是聪明父亲”。许多日本人又把上述译文理解为“亲马鹿”(日语汉字词)——译成汉语便是“溺爱儿子的傻瓜父亲”或“宠爱儿子竟连儿子的愚蠢也一点不知道了”的意思。不但如此,“亲岛鹿”用久了,竞成了这句英语谚语在曰语中的定译了。
与这句从父亲角度出发的谚语雷同的,还有一句从儿子角度出发的谚语:“It is a wise child that knows his own father.”,其基本意义当然同上一句并无二致(不知道日语中楚否有相应的定译——“子马鹿”?)关于这一点,如果读了 Chaucer 的 The Canterbury Tales 就不难断言:不论是从为父者出发,还是从为子者出发,这两句谚语所意味的完全是同一个涵义。但这个涵义既非“亲马鹿”,亦非“子马鹿”,而是......
原来,在中世纪英格兰人中为人妻之不贞者,似不在少数。因此不少丈夫无法断言其妻所生之子确系“his own child”。如这样的丈夫竞然“knows his own son”,那当然堪称为一位“wise father”了。
如果为父者无法确认其亲儿子,则为子者又何从确认其亲父亲呢?这么说来,在这两句谚语形成的历史情况下,共实质意义不就是“唯有妻子才知道孩子是否丈夫所出;唯有母亲才知道谁是孩子的父亲”了吗?
由此可见,上面所译的“宠爱儿子竟连儿子的愚蠢也一点不知道了”、“溺爱儿子的傻瓜父亲”之类的译文,其去该英语谚语之原意也可谓远矣!
结论是什么呢?曰:翻译之第一要义,在于理解原文之精神实质,而欲达到此目的,也得具有必要的背景知识。
天津翻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