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典戏剧最先介绍到欧洲的是元人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冤报冤》,译者是法国耶稣会士马若瑟(Joseph de Prénare, 1666—1735)。马若瑟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来中国传教,到过江西饶州、建昌、南昌等地。雍正十三年死于澳门。他在所著《春秋论》自序中说:“瑟于十三经、廿一史,先儒传集,百家杂书, 无所不购,废食忘寝,诵读不辍,已十余年矣。” 可见他精通中国语言。他为法国王家图书馆收集了很多中国书籍,其中有明人臧懋循编选的元人百种曲,即《元曲逸》,为其后儒莲和巴赞的翻译提供了原本。1731年,马若瑟在广州翻译了《赵氏孤儿》,书名《赵氏孤儿:中国悲剧》(Tchao-chi-cou-eull, ou l'orphelin de la Maison de Tchao,tragédie chinoise ),此译稿于1755在巴黎由阿•帕足出版社出了单行本。但在这之前,1734年巴黎《法兰西时报》杂志曾刊登了其中的一部分。翌年,耶稣会士杜赫德(J▪ B▪ du Halde)的《中华帝国全志》(Des-cription Géographiqe, Historique,Chronologique,Politique et physique de l'Empire de la Tartric Chinoise ) 出版时又将全剧收录在第三卷中。由于《中华帝国全志》的英译本(1736年)、德译本(1747年)、俄译本(1774年)相继问世,这个杂剧遂流行于欧洲。
《赵氏孤儿》的作者纪君祥是根据《史记•起世家》、刘向《新序•节士篇》和《说苑•复恩篇》的记述构思编写的。剧情为晋灵公时的文臣赵盾和武将屠岸贾不睦。屠屡欲杀赵,后用计在灵公面前诬告赵盾不忠,将他全家诛灭。赵盾子赵朔是灵公驸马,也遭屠害。公主怀孕被囚,不久生子。屠欲处死此遗孤,命将军韩厥把守府门。有个经常出人于赵家的医生程婴来看公主,公主要他把孤儿秘密带走,程婴推诿,公主当场自尽,于是程婴将孤儿藏在药箱里带出。把门的韩厥与赵盾有旧,放走程婴遂自 決。屠岸贾得悉孤儿出走,诈传朝令要杀绝全国半岁以下、一月以上的婴儿。程婴与公孙杵臼商量解救孤儿之法,公孙杵臼愿代程婴死,于是程婴之子和公孙杵臼殉难。20年后程婴做了朝臣,假子程勃过继给屠岸贾,又名屠成。程婴最后对其假子即赵氏孤儿说破往事,孤儿复仇,屠岸贾就诛。
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写孤儿成人以后的事,时代也由春秋战国变为宋末元初,剧情是:成吉思汗攻入燕京诛戮宋朝皇帝及诸王子,发现遗孤失踪,四处追索。宋遗臣尚德将遗孤藏匿。献亲子以代。其妻伊达梅爱子心切,说破真情、成吉思汗发迹前曾对伊达梅有过爱慕之情。这回他表示,如她愿改嫁,可免她儿子一死。不料,她爱儿子,也爱丈夫,坚决不从。这对夫妇富于献身精神的仁爱之心,感动了原先只崇拜蛮力的成吉思汗。最后,成吉思汗赦免了他们,也赦免了遗孤。
伏尔泰改编时,只采用原剧中的“捜孤” “救孤”两个情节。钱林森在《中国文学在法国》一书中评论说:“《赵氏孤儿》和《中国孤儿》都强调描写一种道德美,都强调ー种‘劝善’、‘扬善’的心态表现。不过,纪剧立意在‘惩恶劝善’,着重描写的是斗争, 通过斗争,让美德发出照人的光彩,给人以感奋;伏剧立意在‘扬善融恶’,刻意追求的是融汇,和解,通过和解明示美德有不可战胜的力量,给人以教育。按照伏尔泰的‘审美范型’来看,后者显然比前者有更大的道徳威力,和对这种道德力量更自觉的崇拜与神往。从张扬中国精神的视点看,这无疑是对主题的开发和深化的表现,也是作者殚精竭虑重塑中华民族精魂的ー种理想的结果。”“在十九世纪中法文化交流的浩荡大潮中,《赵氏孤儿》发出的涛声是深沉而悠远的,《中国孤儿》激起的回响是亢奋有力的。这涛声,这回响,组成ー支新的合力,又推动着中法文化交融的滔滔浪涛继续向前突进。作为这历史潮涌的前锋,《赵氏孤儿》播扬着西渐的涛声,率先推开了中法文学交流的历史闸门,意义深远。”
到19世纪,《赵氏孤儿》由汉学家儒莲(Stanislas Julien, 1797—1831)全文译出。他认为马若瑟删除例曲的译法,必然会使剧情上下脱节,并失去全剧的真韵。儒莲所译于1834年由巴黎穆迪埃出版社出版。他还在所著《中国语言的新句法》一书中收有《赵氏孤儿》前三幕的译文。儒莲所译元代杂剧尚有《西厢记:十六幕喜剧》(1880年由日内瓦T•米勒出版社出版)和李行道的《灰阑记》(1832年由伦敦东方翻译局出版)。据保罗•戴密微说《灰阑记》这个译本,甚至使现代剧作家Bertrold Brecht(布莱希特)都受到启发”(《法国汉学研究史概迷》)。儒莲对中国戏剧介绍的突出贡献,在于他对中国独特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这ー综合艺术的理解和移植。通过他的翻译,使西方人窥见到中国 戏剧的真实面貌。
关于《西厢记》的翻译,除儒莲译本外,尚有以下几种法文译本:据马撒•戴维森(Martha Davidson)编辑的《中国著作英法德译文目录》记载,德•比西(De Bussy)曾将意大利汉学家晁德莅所译的《西厢记》的三折由拉丁文转译为法文,1891年在徐家汇出版。1922年,里昂德维涅公司出版的曾仲鸣编译的《中国诗文选》( Essai historique sur la poesie Chinoise)中收有《西厢记》的一折法译文(122—125页)。1912年,巴黎韦加出版社和梅居尔德弗朗斯出版社分别出版的苏利埃•德•莫朗Geoge soulié de Morant)所著的《中国文学论集》(Essai sur la littérature chinoise) 中,附有莫朗翻译的《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墙角联吟”的译文 (247-252页)。莫朗在译文前,对中国戏剧有所论述,并提到法国汉学家、翻译家巴赞撰写的《中国戏剧》(1938年)一书,是欧洲最早介绍《西厢记》的著作。莫朗的全译本《西厢记》题作《热恋的少女,中国13世纪的爱情故事》(L'Amoureuse Oride, jeune fille),1928年由巴黎E•弗拉马里翁出版社出版,共246页,附有莫朗所作跋文及《莺莺传》译文,,莫朗系在中国长大,足迹北至内蒙,南逾云南,很了解中国的艺术和历史。他撰有关于中国的著作达20余种,以毕生之力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1933年,巴黎德拉格拉夫书店出版了徐仲年(法国里昂大学文学博士)编译的《中国诗文选》ー书,其中收有他翻译的《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別” (351--364页)。1934年,里昂博斯克•弗雷公司出版了陈宝吉(里昂中法学院文学博士)的译著《西厢记》。全书共分六章,第四章为《西厢记)二十折的全部译文。
法国东方语言学校的第一位教授巴赞(Antoine Bazin, 1799—1863),是著名汉学家、翻译家和中国元代戏曲研究家。他是儒莲的弟子,效法其师,致カ于中国古典戏剧的译介与研究,成绩卓著。1838年,巴黎皇家印刷所出版了他的译著《中国戏剧选》(Théâtre Chinoise ou Choix de pieces de théâtre )一书,内收郑光祖的《诌梅香》,张国宾的《合汗杉》,无名氏的《货郎担》和关汉卿的《窦娥冤》。1841年,巴赞又翻译发表了明代高则诚的 《琵琶记》。
1850年,巴黎国家印刷所出版了巴赞的另一部译著《元代:中国文学插图史——由元皇帝登基到明朝的兴立》(Le siecle des Youen : ou tableau historique de la litterature Chinoise, depuis l'avenement des empereuns mongols jusquá la restauration des Ming) 一书,其中选译评介了不少元代杂剧,如《金钱记》、《鸳鸯被》、《来生債》、《薛仁贵》、《铁拐李》、《秋胡戏妻》、《倩女离魂》、《黄梁梦》、《昊天塔》、《忍字记》、《误入桃园》、《抱妆合》等。此外,尚有《元曲选》百种曲简析,分别登载在《亚洲杂志》( Journal Asialique) 1851年1-12月号,例如《赚蒯通》、《玉镜台》、《杀狗劝夫》、《谢天香》、《救风尘》、《东堂老》、《潇湘雨》、《梧桐雨》、《硃砂檐》、《岳阳楼》、《马陵道》、《两世姻缘》、《酷寒亭》、《望江亭》等等。
这就使法国读者对元代杂剧有了更多的了解。
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耶稣会士、汉学家晁德莅(Angelo Zottoli)编译出版了《中国文化教程》(拉丁文本)5卷,德•比西于1897年将其转译成法文,在法文本第一卷内即有《杀狗劝夫》、《东堂老》、《潇湘雨》、《来生债》、《薛仁贵》、《马陵道》等剧的摘译及李渔《慎鸾交》第二十出、《风筝误》第六出和《奈何天》第二出的译文。阿•布律吉埃•德索絮姆(A. Bruguiere de Sorsum)根据德•庇时(J.E.Davis)的英译本转译了《老生儿:中国喜剧》(Lao-seng-eul, Comédie Chinoise, suivie de san-iu-leau; ou les trois étages concacrés,conto moral),于1819年由巴黎雷伊与格拉维埃出版社出版。1891年,《亚洲杂志》136卷又刊载了于阿里 (Camille Imbault - Huart)所翻译的李渔“笠翁10种曲”的第十种 《比目鱼》(Les deux soles ou acteur par amour, drame chinois er prose et en verse )。
到20世纪,法国和西方的戏剧力图突破传统的写实格局,寻求新的表现方法,因此,格外重视被西方人视为非写实主义典范的中国传统戏剧。法国学术界,一方面致力于戏剧表现程式和艺术奥秘的探索,另一方面则继续翻译介绍中国的传统戏剧作品。例如,路易•拉卢瓦(Louis Laloy)翻译了马致远的《黄梁梦》,1935年由巴黎德克莱德布鲁韦出版社出版。书名是《黄梁梦:十三世纪道家戏剧》(Le Reve du millet Jaune, drame Taoiste du XIII siècle)。早在1921年,夏尔特的尔迪莱印刷所就出版过拉卢•瓦译的《汉宫秋》(Le chaqrin au palais des Han)。其后,李治华翻译了《忍字记》、《破家子弟》、《汉宫秋》(1962年巴黎版)等杂剧。徐仲年在其译著《中国诗文选》(1933)中也收《汉宫秋》第四折, 《窦娥冤》片断,《牡丹亭》第四出“腐儒叹”,《长生殿》第二十九出 “闻铃”,《桃花扇》第二十二出“守楼”等的摘译。在研究中国戏曲的活动中,除了少数法国汉学家外,其主力军是当时居留法国的中国籍学者。他们凭着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切认识和热爱,同法国汉学家一道,对中国戏剧的剧情、程式化动作、脸谱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且有了新的突破。如朱家健著有《中国戏剧》(1900年),陈绵著有《中国近代戏剧分类注解》(1929年), 蒋凯恩有《昆曲:关于中国古典戏剧》(1932年),李治华著有《元代戏曲的坚韧性及其他》(1963年),等等。
天津翻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