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进程加快,本地化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由于本地化行业信息交流不畅,使得很多非本地化行业人士对本地化的了解非常少,甚至存在很多认识的误区。
误区之一:本地化就是翻译
很多非专业人士都存在类似的认识误区,其实本地化和翻译在界定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之处:第一,概念不同;第二,范围不同。
本地化是将一个产品按特定国家/地区或语言市场的需要进行加工,使之满足特定市场上的用户对语言和文化的特殊要求的生产活动。翻译是将软件中的用户界面、帮助文档和使用手册等载体上的文字从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翻译仅仅是本地化的一个步骤,而翻译的专业化和准确性,对本地化的质量起着重要作用。除了翻译,本地化还包括其他多项内容,例如,软件编译、软件测试、桌面出版和项目管理等。所以,本地化不只是语言翻译过程,它包括更多的处理范围和内容。
误区之二:本地化就是汉化
这是对本地化的片面认识,本地化与汉化的区别在于二者的范围不同。汉化是本地化的子集,特指中文本地化。以其他语言版本为基础创建中文版本的本地化过程,称为“汉化”。较之“本地化”,它更为通俗易懂。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本地化行业人士倾向于使用“本地化”。
当前,大约80%的本地化工作是以英文产品为基础,这是因为大多数产品是在美国开发的。另外,英文越来越成为信息技术的通用语言,因此其他国家/地区的国际化产品也通常以英文为源语言,再以此为基础实现进一步本地化。因此,如果以英文为源语言进行除中文以外的语言(例如,韩文、日文等)的本地化,就不能称为汉化。
误区之三:任何产品都可以很好地进行本地化
从产品设计的理论上,任何产品都可以本地化,但是不同设计方式的产品,其可本地化性能会有所不同。本地化性能良好的产品,在设计时将可以进行本地化的内容从编码中单独分离出来。这些可以本地化的内容包括菜单、对话框内静态字符、屏幕提示、图标、版本信息等。这样,在本地化过程中,只要针对这些需要本地化的资源信息进行各种语言的本地化即可,而不会因为本地化影响源语言产品的功能,也不需要更改源代码。
采用国际化技术设计的产品具有良好的本地化性能。从技术开发角度讲,产品国际化的整个产品周期,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发布等过程,都会充分考虑并满足产品本地化的要求。
产品国际化的设计灵活性和可译性保证了产品具有良好的可本地化性能。充分的设计灵活性,可以保证基本产品易于适应当地语言的变化。例如,编码需要为双字节字符集或双向语言提供支持。充分的设计可译性,能保证产品的任何语言组件便于识别和理解,并且与产品的其他部分保持独立。因此,只有经过良好的国际化设计的产品,才能容易地进行本地化。
误区之四:全球化就是国际化
全球化和国际化都是本地化的基础,但是二者在概念上和范围上都存在着明确的不同之处。所谓国际化,是指在程序设计和文档开发过程中,功能和代码设计能处理多种语言和文化传统,以期在创建不同语言版本时,不需要重新设计源程序代码的软件工程方法。
全球化则是为进入全球市场而进行的有关的商务活动,包括对产品进行正确的国际化设计,产品本地化集成,以及在全球市场进行的市场推广、销售和支持等全部过程。
产品全球化的范围和内容更为广泛,它包含了为了使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而从事的全球范围内的商务活动。至少包括源语言产品设计的国际化、产品的本地化、建立国际品牌策略、市场推广、国际销售和技术服务支持等。
产品国际化更侧重于为了使产品便于全球化和本地化而实施的产品设计和开发的技术活动,例如源程序编码运用Unicode标准和本地化资源文件与源代码分离等技术。产品国际化是产品全球化的一个方面,产品的正确国际化设计,是产品全球化和产品本地化顺利实施的技术保证。
误区之五:本地化的最佳服务机构是各种翻译公司
近年来,很多以前主要从事文档资料翻译服务的翻译公司,纷纷提供本地化服务。但是它们的服务范围很多仪限于文档翻译,对于本地化需要的软件编译、测试、排版和大型本地化项目管理等,缺乏足够的经验。本地化行业发展至今,已经是一个完整的工程体系,任何本地化项目都要考虑本地化的质量、成本、时间等因素。除了技术和经验之外,项目管理、实施流程和质量保证,对顺利实施本地化项目往往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随着专业化分工的形成,出现了专门提供本地化服务的专业公司。基于多年本地化服务技术和管理经验,它们更熟悉本地化流程和客户的质量要求,掌握最新的本地化技术和工具,能够提供多种语言全系列本地化的专业服务。
天津翻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