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哈代系19世纪后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诗人。他的作品大多反映资本主义制度下乡镇人民的悲惨命运,有力的揭露和批判了资产阶级和宗教观念的伪善本质,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主要作品有《卡斯特桥市长》(1886)、《德伯家的苔丝》(1891)、《无名的裘德》(1895)等15部,诗集《成塞克诗集》(1898)、《过去和现在诗集》(1901)、《时光的笑柄及其他诗篇》(1909)、《抒情诗与幻想》(1914)、《人生小景》(1925)、《冬天的童话》等9部和史诗剧《列王》(1904—1908)。
我国读者对哈代的作品并不陌生,哈代的主要作品都有了中译本,有的还有多种译本。早在20年代哈代的短篇小说集《人生小讽刺》就首先传入中国,收入《儿子的否决权》,《为良心故》,《两个野心家的悲剧》等8篇,由虚白、仲彝翻译,上海真善美书店1928年9月初版。1930年11月上海开明书店又推出顾仲彝翻译的《哈代短篇小说选》,内收《三怪客》、《可敬爱的萝娘》、《错过了的姻缘》、《同乡朋友》4篇,1934年12月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了由罗念生、卢木野翻译的哈代短篇小说集《儿子的抗议》,内收《悲惨的德国骠骑》、《儿子的抗议》、《为良心》、《一八零四年的传说》4篇。
在这三部短篇小说译介后,哈代的几部主要长篇也译介过来,而且还都不止ー个译本,可见中国译界对哈代的关注程度。译介成中文的第一部长篇是《苔丝姑娘》,由吕天石翻译,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10月初版。这个译本于1944年由重庆正风出版社重新出版,分上、下册。此后,这部小说又出现两个译本,一是张谷若译的《德伯家的苔丝》(上、下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3月初版,另一是严恩椿翻译的《黛斯姑娘》,上海启明书局1936年5月初版。张谷若的译本在新中国成立后作了修订后由文化工作社于1953年5月出版,印刷4次,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10月再版。
哈代的《还乡》(上、下册)由张谷若翻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5月初版,新中国成立后译者对这个译本修订,由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6月出版,印刷4次,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5月再版。此后又有王实味译本《还乡》和海观译本《归来》 (上、下册),前者由上海中华书局1937年7月初版,后者由上海正风出版社1948年4月初版。
哈代的《无名的裘德》也有多种译本,重庆大时代书局首先推出吕天石翻译的《微贱的裘德》,1945年6月初版。上海生活书店1948年4月推出曾季肃翻译的《玖德》,同年同月上海潮锋出版社出版了俞泽翻译的《玫德》。新中国成立后这部小说又有张谷若译本《无名的裘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58年9月出版。
80年代以后,已年过古稀的张谷若又接连译出狄更斯90万言的代表作《大卫• 考坡菲》,菲尔丁近百万言的代表作《弃儿汤姆•琼斯史》这两部鸿篇巨著,加上他早年译出的《德伯家的苔丝》,都被上海译文出版社列人“世界文学名著从书”,一直重印再版。
张谷若一生热爱文学翻译,视文学翻译为自己的毕生事业。他对翻译严肃认真,ー丝不苟。在吃透、嚼透原文后才下笔,因而他的译作以译介精确而著称,他还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一条条注释,附在书中。这些注释旁征博引,考核精严,使译本大为生色,难怪有的读者对译者说我们就要你的注释。”张谷若在翻译实践中,始终贯彻两条原则不能逐字死译;得用地道的译文翻译地道的原文。”他在忠实于原作的前题下,又不受原文表层结构的束缚,将其精神融于转译文字中,既再现了原作的艺术意境,又同样富于文学价值和艺术感染力,堪称是语言艺术再创作的楷模。如,在《德伯家的苔丝》(新中国成立后的修订本)二十四章中,原作者从一个情人的角度,描写女主角苔丝的美貌,这段文字颇能反映作者的写作特色,哈代喜欢用ー些艰深的同和结构复杂的句子,时而引经据典,大发感慨,这给翻译带来不少困难,但张谷若总能应付自如地解决各种困难。原文中形容苔丝美貌的incarnation和would-beperfect,本来都是很棘手的字眼,译者分别译为“血肉”和“似完美”,既精确又简洁,显示了译者的语言功力。Roses filled with snow,则是诗的语言,引自英国诗人堪批恩的诗句,借以形容苔丝那“完美无瑕”的红唇白齿,张谷若将之译作:“玫瑰含雪”,与原文相比毫不逊色。尤其是一个“含”字,真是妙笔生辉,令人拍案叫绝。此外,张谷若处理一些长句, 复杂句来也得心应手。他常常能把一些难以下笔的长倒装句调理得文从字顺,句式富有变化,词序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顺理成章。
另外,哈代的《卡斯特桥市长》由侍桁、淑勤译成中文,上海出版公司1955年10月出版,新文艺出版社1957年2月出新1版,印刷2次。
50年代我国还译介过两部《哈代短篇小说集》,第一集由伍蠡甫翻译,新文艺出版社1956年11月出版,内收短篇6篇;第二集由顾仲彝翻译,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3月出版,收辑了作者的5个短篇。
80年代以后,哈代的作品重新受到关注。50年代的几部作品首先得以重印再版,其次是中短篇小说集一再地被复译,重编,在过去的20多年中,短篇小说集约有近20种,诗集有两种。
对于哈代的研究,我国起步是比较早的,但尚不系统。早在30年代长沙商务印书馆推出李田意著的《哈代评传》(1938),50年代则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广钧等著的《论哈代的〈无名的袭德〉》(1958)。80年代以来的专著有张中载的《托马斯•哈代》(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聂珍剑的《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一托马斯 •哈代小说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吴笛的《哈代研究》(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朱炯强的《哈代一跨世紀的文学巨人》(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和马克飞、杜明根的《一个跨世纪的灵魂》(海南出版社1993,2001)。其中《一个跨世纪的灵魂》较有力度。该书详尽地评述了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哈代的生活道路和创作历程,分析了他的威塞克斯小说系列所表现的独特风格,概括描述了哈代对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重要影响。
天津翻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