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文学较早译介到中国的是但丁和邓南遮的作品。
文艺复兴的曙光最先在意大利出现。它的第一个先驱人物是但丁•阿利吉耶里 (1265—1321 )。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 位诗人,同时也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1921年9月,在但丁忌辰600周年之际,中国一些文艺刊物纷纷载文纪念,《新青年》杂志为此出专号,特别是《小说月报》在第12卷9号上用意汉对照形式刊登《 神曲》片断,这是中国首次译介但丁的作品,译文标题是《神曲一脔》,内容是《神曲》中 《地狱篇》的开头三歌, 由钱稻孙从日文译出,采用楚辞诗体,译文准确,古雅悦人。1929年南京的《学術》杂志上刊载过钱稻孙译的《神曲• 地狱曲(一至五)》。钱稻孙是中国翻译但丁著作第一人,其后译者辈出。1934年傅东华自英语节译《神曲》,由上海新生命书局出版,同年严既澄译《神曲》(节选),在上海《诗歌月报》第1卷第2期发表。
1944年子庚虞自英语译出《地狱曲》(世界文学名著《神曲》第一部),在重庆《时与潮 文艺》杂志第3卷第3、4、5期和第4卷第1、2、3、4期上连载。1946年《高原》杂志第1卷第1期发表了译《神曲》片断。《神曲》的第一个全译本于1939年由商务印 书馆出版,王维克从法语转译。这是一个散文译本,1949年商务印书 馆再版,作家出 版社于1954年和1956年重印两次,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59年和1980年两次修订再版。另一种全译本 《神曲》(3巻)于1962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译者朱维基,自英语译出,上海译文出版社于1980年和1990年两 次再版。1986年广西漓江出版社 首次发表田徳望从意大利原文直接翻译的散文体《神曲》(第1-4章),刊登在《 漓江译丛》意大利文学专号《甜蜜的生活》之上。199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田德望译 《神曲•地狱篇》。但丁的另 一重要作品《新生》由王独清译自意大利语,上海光明书局1934年初版,以后多次再版。如王独清、朱湘译本,桂林 科学书店,1943年出版。上海现代书局1931年出版的《独清译诗集》中有但丁的一首十四行诗《无題》。1936 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朱湘的译作《番石榴集》中收入选自《新生》的七首诗,题名为《七首诗》。198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但丁抒情诗选》中收有《新生》中的十四行诗38首,译者为钱鸿嘉。但丁的其他诗歌的泽文散见于各种 出版物中。1986年《春风译丛》第3期登吕同六译诗三首,1987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钱鸿嘉译《意大 利诗选》中有九首,1989年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诗集《我看到开满了花的小径》中有张君川译诗一首,1989年《世界名 诗鉴赏辞典》载飞内译诗两首,1991年《外国抒情诗赏析词典》载王天清译诗一首。
1921年,《东方杂志》第18卷13号载范邨译的邓南遮《金钱》。G.邓南遮 (1863—1938)以 其唯美主义诗歌、小说和戏剧,在20世纪初风靡意大利和西方文坛, 被称为“诗翁君王”,“一代宗匠”。张闻天 1934年翻译了他的唯美主义剧作《琪硪康陶》,徐志摩选译了他的文风典雅的诗剧《死神》,并都从艺术审美的角度,一致给予很高评价。《琪蛾康陶》( 1899)是为女友、著名歌剧演员杜丝所作,描写艺术同利己主义、现实环境之间的冲突,宣扬唯美主义。邓氏的小说《英雄》有3种译本,《死的胜 利》有包括芳信译本在内的6个译本。《死的胜利 》(1894)是《玫瑰小说》三部曲之一,表现ー对出身资产者的情人无法在爱情中得到解脱,双双跳崖在死亡中找到归宿 。他的短篇小说合集《佩斯卡拉的故事》(1902)则有万子美的译本,由外国文学出版社于1989年7月出版。小说集中的作品受到以维尔加为代表的真实主义的影响,对故乡的自然风貌,农民、渔夫、贫民的艰辛生活和他们同环境的搏斗,作了真切的描写,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其中也常常过分渲染他们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病态。
意大利儿童文学名著,德•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也是较早译介过来的。包天笑将其译为 《馨儿就学记》(文言,由日译本转译),首先在杂志上发表,刊于商务印书 馆出版的《教育杂志》创刊号和第1年 第3至13期(1909年2月15日至1910年2月 4日),1910年8月又由出版社出版。1976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又重版了这个译本。
20世纪20年代,夏丐尊重译此小说为《爱的教育》,开始连载于上海的《东方杂 志 》第21卷(1924年)第2、3、4、6、10、15、16、17、20、22、23号,1926年结集出版,由上海开明书店于同年3 月印行第一版,至1936年7月已印至21版。1938年开明书店又出修正第一版,至19的年3月出版第19版,1951年4月 北京又出第20版。该小说的修正版由著名美术家丰子恺装帧设计,并全部配画,图文并茂。(这本小说先后列入 “世界少年文学丛刊”、“开明少年文学丛刊”)。
张栋译为《爱的学校》(标“通俗本”),1935年8月由上海龙虎书店出第1版,1936年8月出版第6版。
施瑛译为《爱的教育》上海启明书局1936年出版,列入“世界文学名著丛书”。
30年代,柯蓬洲的节译本,将小说中“每月故事”《六千里寻母》等7篇,以《爱的学校 》为名于1931年10月,由上海世界书局作为“世界少年文库”中的一种推出。
张鸿飞于1939年4月推出《 奇童六千里寻母记》(节译),由上海春明书店出版 (包括8篇“每月故事”)。
40年代,知非、林绿丛译为《爱的教育》,分别于1940年11月由长春大陆书局出版,1946年5月又由上海春明书店推出。
近年来,又有李紫译《爱的教育》,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8月出版。王干卿译《爱的教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5月初版,(这是在中国大陆第一本从意大利原文译过来的中译本。)王译本到2000年1月印至第3次。
卫金曾从世界语转译亚米契斯的剧本《过客之花》(1930)。
夏丐尊还译过孟 德格查《续爱的教育》,由湖南开明书店于1944年出版。
人文主义者和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G.卜伽丘(1313—1375)的现实主义巨著 《十日谈》(1348—1353),为意大利艺术散文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欧洲短篇小说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十日谈》的首次译本于1930年由开明书店出版,黄石、胡簪从英文译出,其后有《十日谈选》(1935)、《十日清谈》(1941)两个 版本和各种选译本。如《十日谈》柳安选译;《十日谈》王科一等合译,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十日谈》(全译本 )方平等合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58年;《十日谈》(选本)方平等合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十日谈》方平 、王科一译,上海译文出版社,于1988年5月出版;《十曰 谈故事选》,方平、王科一译,黄韶选编,由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5月出版,列入“中外古今文学名著故事大全丛书”。
《十曰谈精集》卜伽丘原著,杨林科等改编,未来出版社1992年9月出版。列入霍松林主编“中外文学名著通俗本丛书”。《十日谈》(全译本)黄石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4月出版。此外陈才宇还译有卜伽丘的《痴情的菲亚美达》,由陕西人民出版社于1992年3月出版。
意大利儿童文学作家C.科洛迪(1826—1890)的《木偶奇遇记》(1883)是世界名著,作品 叙述获得生命的木偶诺基奥的种种离奇的经历,他的淘气、反抗的行为给他带来欢乐、希望和苦恼;表现木偶热爱正 义、痛恨邪恶、天真纯洁的品质,想象丰富,情节曲折有致,语言活泼幽默,寓教诲于生动风趣的故事之中。该书曾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我国于1928年即有开明书店的徐调孚的译本。1989年2月又有上海译文出版社陈漪、裘因的译本。
意大利小说家、怪诞戏剧作家L. 皮兰德娄(1867—1936),193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出生于西西里岛最南端的阿格里琴托城郊。他生活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那是个充满危机的时代,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追求的自由民主博爱的美妙理想毁灭了,理性和人道的信念沦亡了,取而代之的是人欲横流,弱肉強食,人的价值被降到了极其渺小的、可怜的地步。
皮兰德娄便是那个充满危机的变革时代的代言人 。
皮兰德娄是戏剧革新家。辩证法是他用来革新戏剧的武器;幽默主义是他的诗学。皮兰德娄的幽默主义是 悲剧性的,它揭示人际关系的虚伪,掲示人的本质的两重性,掲示自我的两副面孔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揭示个性的无可救药的孤独。
皮兰德娄作品中的人物,并不追求爱情、财富、权利、享乐。他们的人生 目标仅仅是寻找自我,寻求生活的本来面貌和本质,寻求“为什么”?他们饱受折磨,因为他们彼此注视,但他们互相看不见;他们彼此交谈,但他们互相听不见;他们之间无法建立 兄弟般的亲善关系,因为他们都戴着假面具。这便导致 了人的本质的分裂,使人从“一个”,沦落为“千万个”,最后又“一个也不是”。
观众 看戏重娱乐轻思辨的积习,也被皮兰德娄摒弃了。
皮兰德娄的剧作首先由徐霞村从英文翻 译了《六个寻找作家的登场人物》(1928 年出版),《嘴上生花的人》(1929年出版)和《亨利第四》(1936年出版)。1936年,徐元度译出《六个寻找作家的剧中人物》,由ヒ海水沫书店出版;同年,商务印书馆又推 出《皮兰德娄戏曲集》。1989年,漓江出版社在“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中推出吕 同六等译的《寻找自我》,收人皮兰德娄 的4部名剧:《西西里柠檬》,《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亨利第四》,《寻找自我》和1部长篇小说《已故的帕斯卡尔》,安徽文艺出 版社1995年6月又出版了皮兰德娄的《意外的面具》。
西洛内 (1900—1978)被誉为“ 一位为争取自由、民主和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杰出人物,现代意大利文化的卓越的享有名望的代表”。西洛内1921年参加意大利共产党, 是意共创始人之一。后来,他因同共产国际发展发生分歧,退出意共,开始文学创作生涯。其主要长篇小说有《芳丹玛拉》(1933)、《面包和酒》(1936)、《独裁者的学校》 (1941)、《雪地下面的种子》(1941)、《一把黑莓》(1952)、《路加的秘密》(1956)、《狐狸和茶花》(1961)等。《芳丹玛拉》又名《泉村》,以特写的笔法,农民自叙的方式,展示意大利农村贫困、愚昧、黑暗,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法西斯的淫威、英勇献身的农民的形象,预示意大利农民的觉醒。全书洋溢着强烈的反法西斯精神,出版后在国际上引起巨大的反响。这部长篇小说,国内有1939年、1943年两个版本,分別由绮纹、赵萝蕤从英文译。1980年又有马祖毅译本,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44年,开明书店还出版玛耳译的西洛内的《巴黎之族》。
1949年前国内还翻译出版了樊思伯著《神明的子孙在中国》(邵宗汉译,重庆国民出版社,1939),马杨眭夫著《意大利童话集》(康同衍译,上海中华出版社1945年列入“世界童话丛书”)和赛洛著《永别了,爱人》(周颂棣译,光华出版社)等。
戴望舒对意大利文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做出了较大贡献:戴望舒选编的《意大利短篇佳作》(1935),包括现代作家卡普安那、皮兰德娄、奈格里、邦藤佩利等人 的作品。戴望舒还有与黎锦明、赵景深合译的《意大利的恋爱故事》,由亚细亚出版社出版。五四期间,戴望舒又译 了沃维提乌思的《爱经》。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衰落之后,直到18世纪下半叶,意大利文学才由沉寂再度走向兴盛。而这一转折,是以哥尔多尼的喜剧为标志的。诚如大批评家德•桑蒂斯所言:“在哥尔多尼的喜剧中,新文学崭露头角。”C. 哥尔多尼(1907—1973)—生写了212个剧本,其中喜剧100多部。
中国戏剧家曾同哥尔多尼结下了不解之缘。1927年焦菊隐改编《女店主》,开我国介绍哥 尔尼喜剧之先河。随后,焦菊隐、孙维世、叶君健纷纷把哥氏作品翻译过来。 中央实验话剧院在50年代率先引入哥尔 多尼喜剧,借此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喜剧演员!
1945年重庆建国书店出版了哥尔多尼的《 风流寡妇》,聊伊翻译。孙维世译的哥尔多尼《一仆二主》,由作家出版社1956年初版,中国戏剧出版社1956-1958年再版。 《哥尔多尼戏剧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孙维世译哥尔多尼著的《女店主》由中国戏剧出 版社1957年出版。该出版社还于同年出版了聂文权译的《善心的急性人》。《女店主》还有焦菊隐的改译本,由开明 书店出版。叶君健则首次从意大利语译出《扇子》(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此外,另有1989年5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哥尔多尼喜剧三种》,由万子美、刘黎亭译。本书包括《一仆二乔瓦尼约利(乔万尼奥里 ,1838-1915)不但是一位优秀的作家也是历史学家。 他的代表作长篇历史小说《斯巴达克思》(1874),以公元前1世纪斯巴达克思领导的古罗马奴隶起义为依据,动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热情歌颂奴隶、角斗士们为争取解 放而战斗的壮举和他们的崇高品格,出色地塑造了奴隶起义领袖斯巴达 克思的形象,同时倾注了19世纪70年代资产 阶级民主派的政治理想。
1957年李偯民从俄文转译了这部小说。1982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易新农节写 、林墉插图的《斯巴达克思》,列入“外国文学名著普及本”。1996年赵秋长等根据苏联儿童出版社1976年译本译出 这部小说,由花山文艺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列入“世界长篇小说经典书系”。1997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又出版陈国梁的译本,列人“世界文学名著全译本”。1996年海南出版社出版仓兴改编、杨文理等绘的《斯巴达克思》, 列人“ 世界文学名著连环画”。
著名作家、画家和反法西斯主义战士 C.莱维(1902—1975)的《 基督不到的地方》 (原名《基督停留在埃博利》,1945年有王仲年、恩锜生的新译本,由上海译文出版社于1982年3 月出版。这部纪实小说纪录了作者在1935年至1936年间被放逐到意大利 南部卢卡尼亚的流放生活。作者通过许多生 动具体的事件反映了当地意大利农民在反动统治下为要求生存,争取自由而进行的斗争,歌颂了劳动人民热爱生活, 真正崇高的品质,同时尖锐地抨击了法西斯统治阶级的残酷暴虐。
V.普拉托利尼(1913-)在1943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落难情侣》在意大利当代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者在小说中成功地描绘了佛罗伦萨 一条普通街道上的贫苦居民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逐渐成为自觉的反法西斯战士的过程,塑造了一个体现意大利民族 性格和劳动人民品德的共产党员科拉多的形象,指明人民的力量必胜的前景。这部小说有黄文捷译本,2001年由译林 出版社出版。他的《意大利和历史》三部曲之一《麦泰洛》(1955)则有刘黎序、袁华清译本,和王仲年、恩锜生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著名女作家奥•法拉奇,富有传奇色彩。1973年希腊民族英雄帕纳古利斯被赦出狱。他曾长期同希腊军人独裁政权进行斗争,被判死刑。法拉奇慕名专程前往雅典采访他。两人一见如故,情趣相役,遂结为志同道合的伉倆。帕纳古利斯在1976年政敌制造的一起车祸中罹难。噩耗传来,法拉奇悲愤万分,便隐居3年,把丈夫一生可歌可泣的经历写了出来,这便是震动世界文坛的小说《人》。小说很快被译成32种文字,风靡世界 。
这位富有浓郁女性色彩的作家,在书中采用第一人称的笔法,同长眠九泉的帕纳古利斯 娓娓叙谈,倾诉衷肠。她既是作为作家,着意描绘帕纳古利斯大无畏的一生;更是作为妻子,以澎湃的激情,酣畅淋漓地抒发失去心爱的人的无限哀思,感人肺腑,动人心弦。(参见吕同六《文坛女杰法拉奇》)她的这部小说在国内 有三种译本:一、郭毅译《人》,新华出版社1982年12月出 版;二、袁华清等译《男子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年9月出版;三、张进华译 《一个男子汉》,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
夏侠与莫拉维亚、卡尔维诺在意大利当代文坛,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被并称“三杰”。
夏侠是西西里人。古老、美丽的西西里岛,曾作为中世纪意大利文化的发源地而名扬四海,这里诞生了意大利第一个诗派-“西西里诗派”,它又养育了现代意大利文学史上的西西里大师群:维尔加、卡普安納、皮兰德娄、夸西莫多。(后两位者是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
西西里这块土地上涌现的许多大作家对夏侠的创作影响很大。比如:皮兰德娄的 《已故的帕斯卡尔》;“真实主义”流派的代表-罗贝托的长篇小说《总督》;全以西西里为背景的布朗卡蒂的作品也给夏 侠很大的触动。
夏侠在自己的全部作品里,倾カ反映发生在西西里的种种灾祸苦难,沉疴恶疾。他以笔为投枪,向政治权势集团、向教会、向黑手党奋力掷去。《白天的猫头鹰》 (1961)、《议员》(1965)、《各得其所》(1966)、《前因后果》(1971)、《千方百计》 (1974),就是这一类作品的代表。他借助西西里这面 “镜子”,把意大利的政治黑幕,现实中最微妙最复杂最尖锐的社会政治问题,一股脑儿地、赤裸裸地抖露了出来,夏侠从而也成了最富国际声望的当代意大利作家之一。
也许是社会的黑暗势力太强大了,夏侠的作品有时染上一重淡淡的哀婉的色彩,作品也往往以善良的人遭逢凶险,杀人凶手逍遥法外为结局,显得苍凉、悲壮。夏侠是位勤勉的作家,他大致每年写一部作品,自从1950年发表《独裁的童话》以来,迄今已发表小说、剧本、随笔、评论等各类体裁的作品近30部。值得注意的是,这30部左右的作品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在艺术上都动用侦探小说的某些手法。这是使夏侠在意大利文坛上别树一帜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夏侠又是一位孚有声望的政治活动家。他参加过黑手党罪行调查委员会,还曾经 任欧洲议会议员,意大利国会议员。夏侠的《各得其所》(1983),有吕同六译本,由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出版。《四八年》(1986)也有了中译本。
意大利文学研究专家吕同六先生主编的《莫拉维亚文集》收录了莫拉维亚4部最杰出的作品:《冷漠的人们》、《乔恰里亚的女人》、《鄙视》、《注意》。短篇小说集《不由自主》,沈萼梅等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出版。《冷漠的人们》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被认为是莫拉维亚在未意识到的情况下写出的世界上第一部存在主义文学作品。通过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在三天内发生 的故事,揭露了当时意大利资产阶级灵魂深处的冷漠。
《乔恰里亚的女人》创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之后,被公认为意大利战后最杰出的小说。作品通过切西拉母女二人在战乱中的避难经历,揭露了战争给普通民众带来的苦难。
鄙视》的主人公莫尔泰尼有 志于从事戏剧创作,为博得妻子的爱,他违背自己的意愿,为电影制片人编写电影脚本,以获得金钱,满足妻子的物质欲求,当他满足了妻子的欲求时,却发现妻子已不再爱他。小说从一个侧面写出了西方社会中人性的异化。
长篇小说《注意》是一部手法奇特的作品,用书中人物的话来说,作品真正的主人 公并不是小说的主人公,而是小说 的主人公“我”一直在写着、准备将来有一天用作小说素材的日记。作品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通过主人公“我”在 日记中写出的或真实 或虚假的种种事件,探讨“原罪”问题。
短篇小说集《不由自主》共 有41篇作品,身份、地位各不相同的人物都由于一些自己也不明白的原因,不由自主地做着自己并不想做的事。通过他们,作者写出了现代西方社会中人们普遍感到的迷惘与困惑以及人的精神状态的扭曲。
批评界对莫拉维亚 的每一部作品都持有分歧的意见。他的处女作《冷漠的人们》,问世已经50多年了,批评界照旧议论纷纭。著名评论 家费莱蒂把它视为新现实 主义的开山之作。而另外的学者则把它同存在主义大师萨特稍晚发表的《恶心》相提并论, 莫拉维亚本人则说他是“存在主义小说家,属于存在主义流派”。他的“老师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存在主义的奠基人”。莫拉维亚承认弗洛伊德的理论对他是有影响的,“我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归结于存在主义的体系”。
在小说中,莫拉维亚总是力图反映人的本性固有的矛盾。他知道自己是个欧洲作家。当时欧洲夹在美苏中 间,莫拉维亚认为欧洲被分裂了,欧洲的文化被分裂了。欧洲作家被迫地、不由自主地对矛盾具有特別敏锐的感觉。(参见吕同六《人是目的---关于莫拉维亚》)卡尔维诺的主要作品都已译成中文,如《隐形的城市》,陈实译,花城出版社,1991年1月出版,列人“现代散文诗名著译丛”;《寒冬夜行人》,萧天佑译,分别于1993年2月安徽文艺出版社 和2001年1月译林出版社出版。
《我们的祖先》,吴正仪、蔡国忠译,工人出版社,1989年3月出版。列人“世界著 名文学奖获得者文库”。本卷为作者的代表作,收入《分成两半的子爵》、《在树上攀援的男爵》和《不存在的騎士》3部中篇小说。
有人认为卡尔维诺是ニ战后最具实力的一位作家。卡尔维诺以融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于一体的创作风格著称于世。他的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寒冬夜行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形式,而形式本身就标志着内容。而《寒冬夜行人》正是卡尔维诺风格的经典体现。
《寒冬夜行人》是小说中套小说:一位男性读者买来一个叫卡尔维诺的人新出的一本名为《寒冬夜行人》的小说后,急不可待地读起来,读到32页,发现装订有误,无法再读,便到书店去更换,书店老板说 ,已接出版社通知,该书在装订时与《在马尔堡 市郊外》一书弄混了,可以更换。此时有一位叫柳德来拉的女读者也来换书,二人因此相识。故事由此展开,卡尔维诺设置的是一个双线并行的复式叙述结构,一条线是男女主人公每换一本书回来都发现读到一定程度就读不下了,这样他们一连读了十部小说的幵头;另一条线是男女主人公在读书换书探索书的过程中产生了爱情。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这十部书的开头连同对它的阅读过程作为必不可少的一半被认真地镶嵌进了两个人的爱情故事,成为《寒冬夜行人》一个有机的部分。因为这十个开头连缀起来正是一个有意味的故事,每一篇故事的开局与上一篇故事的结尾是 相关的。全书的开局又与结局首尾呼应,互相衔接。于是,整个小说似乎只是一个开 局,或者用卡尔维诺的话说,小说始终呈现出“时间零”的态势。(参见李美皆《卡尔维诺小说中的小说》)卡尔维诺一生都在坚持不懈地进行创作手法的探索,新颖而精妙的表现形式是卡尔维诺小说写作一贯的美学追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称卡尔维诺为作家中的作家,而作为卡尔维诺的代表性作品,《寒冬夜行人》则当之无愧地是小说中的小说。
另外有《卡尔维诺文集》,萧天佑 、张宓、吴正仪等译,吕同六、张洁主编,译林出版 社出版。《卡尔维诺文集》总目:第一巻:《意大利童话》;第 二卷:《通向蜘蛛巢的小路》、《烟云》、《阿根廷蚂蚁》、短篇小说八篇;第三卷:“我们的祖先三部曲”(《分成两半的子爵》、《树上的男爵》、《不存在的骑士》);第四卷•《命运交叉的城堡》、《看不见的骑士》、《宇宙奇趣》;第五卷:《寒冬夜行人》、《帕洛马尔》、《美国讲稿》。这五卷本 《卡尔维诺文集》收人了伊塔洛•卡尔 维诺的近二十部作品,是国内迄今为止对这位意大利当代最杰出的作家的最全面最系統的介绍。
收入文集第一卷的《意大利童话》,严格地说,并不是卡尔维诺的个人创作。据说 1954 年,埃伊纳乌迪出版社请卡尔维诺根据19世纪流传下来的一百多部民间故事集,编写一部可与格林童话相匹敌的 “全意大利的童话书”。为此卡尔维诺用了两年的时间做了一次旅行,《意大利童话》发表了,并获得巨大成功。这部作品共收录了意大利各地区的民间故事二百篇。那些与欧洲其他国家的故事相似相近的故事,就像是从同一个源头流出的河,它们在流经意大利这块有着特殊的历史与文化的土壤时,势必染上意大利民族特有的文化和精神风貌,因此它 们从本质上说就是意大利特有的民间故事。
卡尔维诺在《意大利童话》中使用的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它简洁质朴,非常生动,虽然是现代标准的意大利语,却又常常保留了方言中的那些尽管与标准语有差异 ,但 一看即可知其意思的词汇。卡尔维诺的《意大利童话》的问世,也使得我们能够通过中文的译本欣赏流传于 意大 利人民中间的优秀故事,并借助这些故事了解意大利民族,了解意大利的风土民 情,了解意大利人民的生活和他们的喜 怒哀乐,认识意大利人民的精神世界。(见陆元昶《浅谈〈意大利童话〉》)
出生于撒丁岛的女作家黛莱达(亦译德莱达,1871 —1936)依靠刻苦自学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她深受以维尔加为代表的真实主 义的影响。192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 奖。她的重要长篇小说《罪恶之路》,1991年10月漓江出版社出版了黄文捷、萧天佑的译本,列人“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1992年1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蔡蓉译的《生活之恶》和《风中芦苇》,列人“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此外尚有蔡蓉和吕同六译的《撒丁岛的血》,沈萼梅、刘锡荣合译的《长春藤》等。
G.维尔加(1840—1922)的小说《鹰之死》有王央乐译本,《查苏阿尔多工匠老爷》 有19%年孙葆华的译本,系从英文本转译。维尔加的短篇小说集《乡村骑士》,有包括王央乐译本在内的两种译本。
G.贝尔托(1914一1978)的长篇小说《满天红》(1947)以某个小城5个贫苦青年男女的命运为线索,真实地描绘出法西斯统治和战后美军占领下意大利社会动荡、混乱的情况,展示主人公纯洁的心灵在艰难 岁月里形成的个性,表现了他们对美的未来 的希望和幻想的破灭。这部小说有1955年的译本。
20世纪60年代崛起的一批作家中最突出的一位是马莱尔巴,他的创作体现了当代意大利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探索性,或者说,试验性。他的《蛇》由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年6月出版。长篇小说三部曲 的第一部《蛇》 (1965)问世,使马莱尔巴一跃成为新先锋派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并享誉意大利和世界文坛。
《蛇》的情节有些朦胧,可以见出推理小说的某些影子。小说的叙述者一名邮票商,他同少女米丽亚姆相遇,两人爱恋。邮票商因少女的飘忽不定、令人难以捉摸而萌生嫉妒,最终谋害了她,并吞吃了她的 尸体。但是当凶手自首,案件进人审讯时,却对于是否确有被害者的尸体,进而对于是否确有被害者,产生了怀疑:兴许,叙述者是个谎言癖者!小说述事中的关键人物米丽亚姆形象的朦胧,身份的模糊,行踪的飘忽,不仅表现出叙述者渴求的対象呈现出的幻觉性,也动摇了叙述者叙述的可信性。
按照精神分析学说,“蛇 ”显然是“性”的象征。它赋予生活和心灵以欢悦,又毒化生活和心灵。于是,谋杀米•亚姆成为摒弃“性”,返回纯真的惟一方式。
可以说,《蛇》是新旧叙事模式之间的桥梁,它是抽象的和形象的叙事方式的融 合,是一部 寓于超现实的写实小说。(吕同六《寓于超现实的写实小说》)八九十年代在我国得到译介的意大利作品还有:
《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书系(22卷)意大利卷》刘白羽和李辉凡主编,重庆出版社 1992年 出版。本书收入《丰塔玛垃》(伊•西洛内著);《苦难情侣》(瓦•普拉托利尼 著);《化装舞会》(阿•莫拉维亚著 )。
《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书系(23卷)意大利卷》,重庆出版社1992年出版,本书收人 《基督不到的地方 》(卡洛•莱维著);《如果这是一个人》(普里莫•莱维著);《利比亚沙漠》(马里奥•托比诺著);《人与非人》 (埃里奥•维多里尼著)。
迪诺•布扎蒂的作品译出的有《魔服》(窦红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海怪》 (罗国林、吉庆连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和《现代地狱记游(布扎蒂短篇小说集)》 (张继双译,山西人民 出版社,1984)。
迪•兰佩杜萨的《豹》(1984),费慧茹、艾敏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86年4月出 版。《豹》 写的是西西里一个古老贵族家庭在资产阶级革命风暴中衰亡的历史。“豹”是这个家族的族徽,象征着这个家族和萨 利纳新王的权势和威严。
布鲁诺贝的《举烛人》有梁禾译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7月出版。
罗伯特•查尔巴托的《疯狂的爱•墨索里尼与他的情妇》,有王晓山译本,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
艾尔莎•莫兰黛的《历史》(ニ册),有万子美等译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雷娜塔•维加诺的《两 个少女的故事》,有翁本泽译本,方金河插图,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
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有王 文东和张友谊的两种译本。
史特拉帕罗那《十夜谈》,由杜渐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9年11月出版。本书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十夜谈》的选本,共收21篇故事。
曼佐尼等著的《蒙扎修女的故事》 ,有吕同六译本。
此外,西利维亚•马芝•彭秀琪的《斯贝兰分》,有马杏城译本,作家出版社1961 年出版 。
中短篇小说集则有《当代意大利短篇小说集》(1983)、《意大利当代中篇小说选》 (1984)、《意大利近 代短篇小说》(1984)、《甜蜜的生活》、《梦幻》(1987)等集 中展示意大利现当代中短篇小说概况。
200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鸵鸟文学丛书”,该丛书收入四位当代意大利文坛十分活跃的小说家代表作 :朱迪切的《身影离汗大地》、罗多利的《鲜花》、切拉米的《小 小职员》和斯卡尔帕的《铁栅栏上的眼睛》。
收人“鸵鸟文学丛书”的四位作家,都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意大利文坛十分活跃,在欧洲享有广泛影响,而于我国读者颇为陌生的作家。
1988年8月,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钱鸿嘉译的《夸西莫多 、蒙塔莱、翁加雷蒂诗选》,列入“二十世紀外国文学丛书”。
S•夸齐莫多(1901—1968)的诗歌具有独 特的风格。他排斥抽象的观念,运用象征、隐喻、联想创造鲜明的形象,抒情与写景相结合,语言凝练、明净,音韵优美。夸西莫多195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E.蒙塔莱(1896-1981)的诗歌具有象征主义的特点。他在着力刻画人的个性危机、表现人生的坎坷和苦闷时,全神贯注自我,突出内心世界丰富、细微的感情,注重艺术形象的提炼、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他的诗歌追求音韵,讲究字句的雕琢,具有交响乐的韵味,被评论家称作“纯诗歌”。湖南文艺出版社于1989年2月出版了吕同六译的《蒙塔莱诗选》。吕同六、刘懦庭还译过蒙塔莱的《生活之恶》,由漓江出版社于1992年7月列入“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该书收入这位隐秘派诗人的诗歌代表作158首 ,包括名篇《乌贼骨》、《生活之恶》、《在我们的时代》等。
G.翁加雷蒂(1888— 1970)的早期作品采用象征主义某些手法,善于运用想象、隐喻,偏爱富有节奏的短诗,竭力挖掘个别词句蕴含的意义 、感情。后期则抛弃原先偏爱的短诗,吸取意大利古典诗歌韵律特点,熔莱奥帕尔迪抒情诗歌和波德莱尔象征派诗歌的特色于一炉。
浪漫主义诗人贾科莫•莱奥帕尔迪(1798—1837)的诗歌继承古希腊和文艺复 兴的诗歌传统,格律自由多变,形象丰满,描绘心理活动细致,把意大利现代抒情诗提髙到一个新的水平。他的许多诗歌和对话录饱含着对黑暗社会的愤怒,对人的力量脆弱的悲叹,对理想破灭的失望,格调哀婉忧伤。西安出版社于 1998年推出意大利莱奥帕尔迪研究中心资助出版的莱奥帕尔迪抒情诗选《无限》,由吕同六选编。同年,该社又推出由意大利莱奧帕尔迪研究中心和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处资助出版的莱奥帕尔迪散文集《道德小品》,祝本雄等译。
1993年2月,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吕同六译的《意大利二十世纪诗歌》一书。 钱鸿嘉又译有《意大利诗选》(1993),收入古今众多诗人的重要作品。
2000年,花城出版社出版了 彼特拉克著的《歌集》,李国庆、王行人译,列入“意大利文学经典名著”,由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处资助出版。该 诗集共收366首诗篇,其中有爱情诗、政治诗,还有一些是诗人回答朋友和崇拜者的诗作。F.彼特拉克(1304-1374)的诗歌结构缜密,韵味隽永,语言精练,文词淡雅,善于借景抒情,表达出诗人细微的心緒,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为欧洲抒情诗歌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他的艺术实践使十四行诗达到完善的境界,成为近代西方诗歌中的一个重要诗体。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了若干意大利电影文学剧本,如德•桑蒂斯等著的 《一年长的道路》、《人与狼》(均为姚艮译,1957)和《罗马11时》(蓝萧子译,1964),西柴烈•柴伐提尼著的《偷自行车的人》(袁维昭译,1963)和《温别尔托• D》(伍菡卿译,1963),鲁本诺•维斯康蒂著的《大地在波动》(马杏城译,1961)。1992 年该社出版了《紅色沙漠:安东奥尼电影剧本选集》(刘儒庭等译)。
1997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71岁的意大利剧作家、演员和导演达里奥•福。瑞典文学院称赞他的作品“同时具有逗人发笑,引人人胜并为读者提供多种视角的力量”,“他以嬉笑中的严肃向我们展示了社会的 弊端和不公正现象,并让我们从更广阔的历史视角来看待这些现象”。
达里奧•福出生于社 会下层,政治上一直属于左派,曾是意共党员,据说现在是重建意大利共产党成员。他把自己鲜明的政治立场,炽热的 批判激情,都熔铸进了自己的创作。他迄今创作50多部剧作,没有一部是写男欢女爱、家长里短的。它们几乎全是政治讽刺剧,或是时世讽刺剧。他的名剧《一个无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有吕同六译本,黄纪苏的改编本,并于1998年被搬上舞台。这出政治剧以1969年右翼极端分 子在意大利制造的一系列爆炸案为基础,以极大的真实性揭露这是右翼势力的险恶阴谋,企图以此嫁祸左派人士。据吕同六说,这出戏在意大利演出时,不仅观众席爆满,连舞台两侧和幕后也挤满了观众,在两个戏剧节里,连演300场,观众超过30万人次。
它在欧洲和美国的演出也产生了极大的轰动。
20世纪70年代,福的戏剧作品也变得越来越激进,福和他的妻子兼艺术伙伴拉梅带领剧团走出剧院,深人生活,把自己的舞台搬移到城市、乡镇,在露天集贸市场、罢工者占据的工厂、马戏团帐篷等地,为平民劳动者巡回演出。为此,他们的家庭遭受惨重的打击。1973年拉梅被一伙意大利法西斯分子劫持并强奸。
意大利艺术家、科学家和文艺理论家达•芬奇(1452-1519)的文学作品有1991年1 月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的《达•芬奇寓言》(王俊仁译,列入“世界寓言大师丛 书”),同年10月世界知识出版社出 版的《达•芬奇寓言和故事》。其他则有戴勉编译的《芬奇论绘画》,张舒平译、爱德华•麦考迪编的《达•芬奇手记》 ,张浩、乔传藻译的 《达•芬奇寓言》,宋慧译的《达•芬奇寓言故事》,吴广孝译的《达•芬奇寓言》,张福 生译的 《达_芬奇寓言童话故事选》,郑福浩译,艾玛•阿•里斯特编的《莱奥纳多• 达•芬奇笔记》等。
此外,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天堂一夜:意大利童话》(刘宪之编译,1991), 南昌二十一世紀出版社出版了《意大利童话精选》(周敦盛选编,1991),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今古奇闻》(萨凯蒂等著,金生、王俞译,1992),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 《烟头历险记》(马莱巴著、沈萼梅、刘锡荣译,1992,列入 “外国当代优秀中篇童话精选丛书”),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意大利幽默笑话》(王干卿译,1992),湖南少年 儿童出版社于1988年出版了任溶溶译的《罗大里童话:四大历险故事》,收入“世界童话大师丛书”。沈绍唐则从俄 文译出《小流浪者》(1954),还译了罗大里的ー些短篇童话故 事和儿童诗。
译介意大利 文学最勤者是翻译家吕同六(1938— )。吕氏系江苏丹阳人,1957 年留学苏联,攻读意大利语言文学。1962年毕业 回国,在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西方组从事意大利文学研究工作,历二载,调外国文学研究所。1979年,作为访问学者赴意大利卡拉布里亚大学、罗马大学进修,研究意大利文艺复兴及20世紀文学。1984年4月获意大利但丁学会授予的誉荣证书,并被聘为该学会的中国理事。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要译作有《莫拉维亚短篇小说选》、《葛兰西论文学》、《意大利近代短篇小说选》、皮兰德娄《亨利第四》、夏侠《各得其所》等。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曾撰写有关意大利的研究论文、评价文章约60多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