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民族文化差异以及语言本身的内在因素的影响,产生不同的审美情趣,使美的欣赏活动中的主体对某些对象表现出特有的偏爱,要想在译文中达到等同的审美效果,就必须使英、汉比喻中喻体的选择体现出一定的差异。
[1] Mary and her mother are as like as two peas.
玛丽和她妈妈长相酷似。
汉语读者不明白把人喻为豌豆有何趣味,甚至会认为这是不敬是小瞧,而在英语里只给人以逼真的形象感。
有些比喻可以直译,有些则不能直译,尽管基本意思大家都明白,比如:
[2] His mother is as happy as a cow.
他母亲高兴得像只喜雀。(直译:高兴得像头母牛。)
在中国人看来,高兴或幸福应与喜鹊或云雀(lark)联系在一起,将母牛或奶牛连在一起的应当是辛劳与贡献。如将上述英语句子译成括号里的汉语,很可能被看作是侮辱性的言语,所以尽管是把原语的形式忠实译了出来,一般还是不能为读者所接受的,只好转换形象译之。
上述几例属于喻义相同、喻体相异一类,还有一种情况,即喻体相同,喻义相异,这种情况在修辞性比喻中也时常可见。比如,汉语和英语都以“造酒的发酵过程”作喻体,但无论意义还是感情色彩都可能有很大的不同。在汉语中这一比喻可褒可贬,如可以说“董事会正在酝酿候选人名单”,意思是说他们在为候选人名单“做前期的准备工作”;有个词组某人“酿成大祸”,意思是“逐渐形成”。然而,英语 “brew”(酿造)的这种比喻用法一般是贬义的,通常带来不好的结果(Fowler,1976:122),意思也不一样,如说brew trouble(图谋捣乱),brew a plot(图谋捣乱),或者A storm is brewing(暴风雨即将来临)等。此外,英语尚可说brew tea(沏茶),brew coffee(泡咖啡),这也是从“酿酒”隐喻而来的,可是汉语却没有这些隐喻的意义。
天津翻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