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的思维过程是理解的思维过程的有机持续。表达中的形象思维是从形象感受到形象的语言描述:鲜明的形象→抽象概括→语言描述的显象结构。
译者在理解中首先感受到了形象信息,然后进行信息解码,将原形象信息映到形象载体上(现实的与幻象的,实体的与虚设的),在信息与载体之间建立对应关系,此时译者已基本把握形象,表达从此开始。
(1)形象信息的换码。将解码后得到的原文形象载体通过思维信道(译者大脑)再现为译语中的形象信息,其中形象相同、相似或相异。如:
两岸是黄土和青草,再过去是两条的青痕,再过去是地平线上的几座小岛山,海水满盈盈的照在夕阳之下,浪涛如顽皮的小童似的跳跃不定。(郑振铎《离别》)
The hanks with their yellowish soil and green grass receded into two greenish strips until they became some mere islets on the horizon. The waters of the sea glistened under the setting sun and kept leaping like romping urchins.(张培基译)
原文中的“黄土、青草、青痕、小岛山、小童、跳跃”等均换成了相应的形象,而“再过去是两条的青痕”这一事实陈述变成译文中的动作描述receded into two greenish strips了。“浪涛如顽皮的小童似的跳跃不定。”变成了The waters of the sea…kept leaping like romping urchins.改变了形象,是海水在跳跃。其实质相同,但形象各异。
(2)形象信息的编码。在换码过程中形象是鲜明的、可感的、具体的,但在编码的阶段已趋向于使用语言思维了,即开始使用译语对形象进行抽象化概括了。如KoNaHna不大可能仍是译者的记忆想象中的某种具体的指令,而是向普遍表象转化,变为概念。译者在照顾原语表达习惯和遵守译语表达规范的协调下进行语言代码的编排,形象信息尚处于半思维半语言的状态。
(3)形象语言描述的显象结构。这是表达的最后阶段,它将尚处于语言状态的形象信息全部外化为语言形式。常用的外化手法有:
以形象译形象,原文给了什么形象,译者理解了就译成什么形象,在翻译中占主导地位。如:
But the commonplace of yesterday becomes the poetry of today, such a glamour does the magician Time cast over things, and the old life hecomes ever more and more attractive as it slips away from us, and we watch it disappear with regretful and kindly eyes. (H. Allingham & S. Dick, On Cottages in General)
昔日平凡的事物成为今日诗歌的主题。时间这位魔术师给历史赋予这样的魅力:在它悄悄逝去时,反倒更加迷人。我们只能不无遗憾地、友好地目送着它从视野中消逝。(陈宏薇译)
原文中的形象译者基本反映出来了,只是things:和the old life的处理值得商榷。译者说thing一词使用范围极广,可指任何东西,此句表面上指的是上文的oldcottage,实际上指代历史。此话不假。不过,我们认为还是还原为具体的形象为好,也便于后面的the old life(在译文中译者也处理成了“历史”)相照应,两个具象的抽象,使原文形象失真。试改译为:
昔日平凡的事物,今日赋有了诗意。时间这位魔术师给古老的农舍非凡的魅力:古老的生活悄悄远离我们时,显得更加诱人。我们只能与它惜别,友好地目送它远去。
天津翻译公司